中国微企网
什么是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因素是什么?
发布日期: 2022-12-28 15:38:22 来源: 财报分析网

什么是货币政策传导效率?

货币政策传导效率是指在一定的传导速度下,货币政策各层次变量作用于实体经济的强度,表现为货币政策传导中介、客体对货币政策的敏感程度,最终取决于经济主体对货币政策信号的反应能力。

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因素是什么?

1、国有企业(含国有金融企业,下同)经济人属性不够充分。受产权制度、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等历史因素的影响,国有企业在经营行为、用人制度和收入分配等方面尚难以按市场规则建立起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运行机制,利润最大化还不是其唯一的目标,经营管理容易受到各方面的干预,国有企业还无法在解析成本效益的基础上经营,导致其难以对央行间接调控信号作出理性反应。另外,国企大量信贷资金被用于工资性支出直接进入了消费领域,致使货币政策传导在→企业贷款增加→出产能力增加→有效产出增加→国民收入增长这一环节中断,分化了货币政策效力。

2、央行货币政策与商业银行追求目标间存在内在矛盾。就经济周期而言,货币政策实施是一个逆向操作历程,当经济过热时,央行采取适度从紧的政策,此时市场效益看好,商业银行不愿放弃赢利的机会;当经济紧缩时,央行放松银根,但此时市场形势不佳,商业银行仍会在一定时期内将防范危机作为其工作的中心。在货币政策间接调控机制下,央行货币政策实施更多地依赖于“窗口指导”等间接方式予以引导,随着国有商业银行逐步强化一级法人经营管理体制,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在执行政策时,显然会以其上级行的政策取向作为执行标准,而对中央银行的指导性意见选择执行。近年来,在防范信贷增量危机的压力下,各国有商业银行无一例外地选择了旨在强化法人经营管理、集中信贷审批权限的信贷经营管理体制改革,中长期贷款审批权限上收至省级分行,县级支行已基本没有放贷的权限。严格的信贷目标考核和危机责任追究机制,使基层信贷经营管理人员顾虑重重,只愿选择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作为放款对象,致使贷款集中现象比较严重。

3、资本市场的运作加剧了货币政策传导的不确定性。多年来,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规模偏小、运作不够规范,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制定和实施历程中对资本市场作用考虑不够充分。随着证券市场的迅速进展,股票市值占国民出产总值的比重逐步增大,企业大规模从股票市场直接融资和居民现金大量流入股市(这些资金。本应纳入银行信贷体系),弱化了银行信贷资金供应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货币市场吞吐基础货币以求调控货币供应量的变数增大。

4、社会信用环境有待改善。在以银行体系为货币政策传导主渠道的形势下,我国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期望以央行增加基础货币投放带动银行贷款快速增长来实现政策目标。但由于信用环境不理想,企业大量逃废银行债务,银行却拿不出真正有效的资产保全手段,使银行在防范信贷增量危机和加大对经济进展支持力度中处于两难境地。到2000年末,各金融机构存差金额达3.44亿元,说明巨额的金融资产仍以超额准备金、持有国债等形式滞留在银行体系之内,而未投入到实体经济领域。

5、社会经济资源(资本)流动性差。我国目前的价格体系不尽合理,存在行业和企业垄断,受保护的行业和企业必然畸型吸引大量社会资金,制约了产业资本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资本自由流动的外部条件不充分。另外现行的货币市场运作中,如贴现市场的条块分割和再贴现的规模经营管理,存在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在地方保护意识等驱动下,阻碍了社会经济资源在各地区、各行业间的自由流动,央行利率信号的导向性功能趋弱。

6、启动内需不均衡。人民银行《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指导意见》、《个人住宅贷款经营管理办法》等政策措施的出台,初步显现了国家扩大内需、鼓励消费的政策力度,2000年个人住房和个人消费贷款增量占全部多增贷款的67.7%。但是以下两点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是限于一些具体规范,消费信贷基本上局限于城镇相对富裕的阶层,而对占全国人口近80%的广大农民难以有所作为,这本身决定了消费信贷启动内需的局限性较大;二是随着国家住房、就业、医疗、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人们对未来支出预期的增长幅度大大超过对收入预期的增长,当人们储蓄的紧要动机不再是增值而是防患于未然时,国家通过降息等措施以期扩大消费和投入的政策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标签: 货币政策传导效率 货币政策 资本市场 社会信用环境

资讯播报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