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微企网
从广播电视直播到互联网直播 无远弗届梦想成真
发布日期: 2020-05-29 09:27:01 来源: 北京日报

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上古时代的人如果看到今天的直播,一定会以为自己遇见了神仙。信息交流是形成人类社会共同体的黏合剂,要想克服空间距离带来的信息阻碍,只有两种方法:或者翻山越岭,亲眼目睹、亲耳求证;或者通过各种传播工具获取资讯,进行交流。人类从口口相传到以文字传递,花了上万年;从手抄本传阅到印刷传播,花了上千年。而从瞬时传播进入信息大爆炸时代,人类只用了一百多年——其中出现的广播直播、电视直播以及移动互联网直播,就是这个信息大爆炸最精彩的一片烟火。

广播直播

“声”临其境

时效性,是来自远方信息的最宝贵价值。要想达到同时同步了解的程度,就得有能搭载信息的更快传播工具。电的传播速度是每秒钟30万公里,如果信息能搭上电的“翅膀”,瞬时传播就不再是人类的梦想。

1844年5月的华盛顿,美国人萨缪尔·莫尔斯用自制的电报机发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条电报信息。这条信息经由美国国会赞助的电报线路,从华盛顿出发,即时到达巴尔的摩。

仅仅过了三十年,一句“过来,华生,我有事找你”的语音在贝尔的电话机上转为电脉冲,再在电磁端转为人类语音,由此也实现了声音的即时传递。

但无论是电报还是电话,都需要克服地形、跨越山岭铺设昂贵的电报和电话线路,远距离的“直播”惜字如金,多用于通报列车即将到站、前线战况等重要信息。如何摆脱电线的束缚成了下一个任务。二十年后,无线电信息传输时代到来了。

首先是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麦克斯韦在1864年提出了电磁波的存在,并且预言未来有一天人们可以不借助电线,光速发送电子信号。1888年,德国科学家赫兹用自己的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理论。

1896年,俄国科学家波波夫将理论变成了现实,用无线电传输了摩斯电码。虽然传输距离只有短短250米,但证实了电磁波完全可以搭载信息进行跨越空间的传播。就在第二年,意大利年轻人伽利尔摩·马可尼就通过改进的无线电传送和接收设备,让无线电波在布里斯托尔海峡成功传播了14公里。随后的第三年,英国的一次游艇比赛拉开序幕,观众坐席位于岸上,比赛终点设置为离岸32公里的海面,而在终点处早已布置好一艘船,受托于《都柏林快报》担任信息员的马可尼就等在那里,用无线电报机向岸边观众实时通报比赛结果——这可以看作人类历史上第一场“赛事直播”。

1920年6月15日,一场以梅尔芭太太主演的“无线电-电话”音乐会在英国举办,因为马可尼公司的现场广播,同时听到这场音乐会美妙旋律的除了现场观众,还有远在巴黎、意大利、挪威,甚至希腊的收音机前的听众。之后的十多年是广播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的黄金时期,1923年,中国境内有了第一座广播电台。

声音直播具有极强的渲染力,能够带动听众情绪、激起共鸣。从经济危机到二战,美国总统罗斯福一共通过公共广播发表了三次“炉边谈话”。奥斯卡金像奖影片《国王的演讲》里,英国国王乔治六世在克服了口吃的障碍以后,通过广播直播了五分钟的演讲词,鼓舞民众坚持抗战。

电视直播

“现在请看”

电视的发明还是得从无线电波说起。既然电磁波能搭载声音,是否可以更进一步搭载图像进行同步传输?大胆的假设很快被世界众多科学家和工程师投入试验,20岁的英国青年约翰·洛奇·贝尔德也是其中一员。贝尔德的电视机原理是把要发送的场景分成无数明暗度不同的小点,以电信号的形式发送出去,再在接收端重现出来。1925年10月的一次实验中,贝尔德在机器接收器里看到一张玩偶的脸——那是他放在另一个房间用来测试图像传递的玩偶。电视就此诞生了,贝尔德被人们称作“电视之父”。

1936年8月30日,在伦敦市广播电视博览会上,参观者们意外“走进”了同时举办的女歌手海伦的歌舞音乐会“现场”,但海伦表演的实际场地在与博览会相隔甚远的伦敦郊区亚历山大宫。女歌手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通过电视屏幕同时传播到另一个空间,这就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电视直播。如果不是五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电视超越广播影响力的时间点还会提前。二战后各国开始经济重建,电视生产与传播行业也被重拾,很快成为需求旺盛的消费品进入千家万户。

今天除了少数以直播为特色的节目频道,大部分电视台栏目都采用录播剪辑,但在电视行业的最开始,因为录像机还未被发明出来,能看到的电视节目都是直播——要么是用切换传送法进行现场直播,要么就是利用电影摄影机对准电视接收机屏幕,翻拍电影影像。1947年,美国《会见新闻界》(Meet the Press)节目采用的播放手段就是前者,以开记者招待会的形式将政要、军人、专家学者等邀请到镜头前,就民众所关心的问题发表看法和建议。

比记者招待会直播更受欢迎的是对棒球赛等体育赛事的现场电视直播。酒吧或者邻居家,凡有重要赛事,观众都会围聚在电视屏幕前呐喊或顿足,比起守着收音机,观看电视直播更能身临现场,不需要借助解说也能看清每一次传球。电视现场直播的魅力使其很快成为主流传播媒体,原先广播界的一些资深人士也纷纷转行进入电视新闻行业,默罗即是其一。二战时,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记者默罗曾在德军占领维也纳时,向美国听众广播了他的第一篇战争报道:“我是爱德华·默罗,此刻正从维也纳报道。现在是凌晨2点30分,希特勒本人还未到市内……”这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篇广播新闻直播。但在1951年电视行业崛起后,默罗果断离开了他一手创办的经典广播新闻节目“现在请听”(CBS Is There),转而开始了在CBS的电视新闻节目“现在请看”(See It Now)。

人们都看到了什么呢?通过这个神奇的电视匣子,全球近10亿人同步看到了月球表面的模样,听到从美国“阿波罗11号”里第一个走下舷梯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的那句:“这对个人来说只是一小步,但对人类来说却是一大步。”人们也在屏幕前看到了1986年“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射升空时的空难、2011年日本福岛核泄漏时辐射水的一天天扩散。

移动互联直播

遍地主播

从1991年第一个互联网友好接口被开发起,互联网的发展已远远突破最初美国军方ARPANET网的军事技术目的,成为全人类信息传递、沟通交流的重要路径。人们普遍认为,互联网的出现不仅仅是人类通信技术的一次重大革命,而且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实时传播形式——网络媒介。

曾经,直播一词是广播和电视的专属,但是伴随互联网的诞生,出现了许多新生事物,其中之一就是网络、手机直播。不同的直播主体给互联网直播带来了不同的分类:一类是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将电视模拟信号转化成数字信号输入电脑,实时上传到网站供网民观看。这种在线直播也就是将过去的重大新闻现场、体育赛事、文艺演出等实况转播搬上网络播放平台。另一类直播则是专业媒体和普通人都可以操作的网络视频直播。只要现场架有能通过网络上传的信号采集设备(比如一台带有摄像头、能上网的手机),就可以随时突破空间限制与地球的任一端进行分享。

从1981年的1G到今天的5G,30多年间移动通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直播的形式也追随网络技术更迭的脚步而变。2000年以前,为了防止卡顿,一场体育赛事的直播往往采用文字形式直播;2G时代的移动传输速度让观看直播只能坐在电脑前;2009年3G正式运行之后,手机用户端渐渐有了图文直播的形式;而4G移动传输信号足以支撑起直播随时随地流畅地进行;而5G信号更是可以让直播更清晰更流畅。

相比广播电视直播的聚焦点往往侧重展示重大历史事件,网络、手机直播则从宏大叙事到个体描述都有。从2005年野蛮生长的聊天室直播,到2012年游戏视频直播行业的迅速发展,再往后越来越多样化的美食直播、美妆直播、知识分享直播、评论直播……观看直播的大众对直播内容也有了广阔的选择空间。同时,相比过去广播电视直播时,观众只能通过拨打热线电话、发送活动短信、官网留言等方式参与,网络直播时的观众则可以弹幕发言或者以赠送礼物的方式与主播进行实时互动,交流可以更富有即时性。

2016年在我国被称为直播元年,人人都能当主播,事事都能被直播,成为2016年互联网行业中的一大亮点。2019年6月,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达到了4.33亿,并且人数还在继续上涨。但没有哪一年能超越2020年——直播历史上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一年。

今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阻挡了人们日常社交的物理距离,却阻挡不了人们的交流。足不出户的春节假期里,最火的直播来自一个没有主持人和字幕解说,只有四个固定机位24小时不间断的“慢直播”。直播的对象是武汉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的建造施工现场,最高峰时在线观看直播人数超过6000万。停课不停学,停工不停业。钉钉、腾讯会议和企业微信等APP在线用户激增,老师化身视频主播,通过直播软件进行线上教学;企业会议通过视频进行;线下培训改为线上。虽然无法出门,但直播就如同现代人的化身,穿越“任意门”,用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信息传播技术,成为社会感情纽带的黏合剂。

疫情下遭受创伤的企业也利用直播突围解困,许多大中型企业的创始人纷纷加入带货直播的浪潮,宣传自己的产品——从家电到课程,乃至汽车与房屋,能想象到的产品都可以搬进直播间。为了带头刺激消费、振兴当地经济,从2月底开始,许多地方市长、县长变身“主播”,或者直播消费,或者开展起“直播+助农”来“带货”当地因疫情滞销的农副产品,让“滞销”变为“畅销”。

5G,则给直播带来了更大的想象空间。5G带来的更快网速,让VR直播成为可能。虚拟现实(VR)加直播,可以让人感受到真正的身临其境,这将是一种崭新的直播体验。而这早已在小范围内变成了现实。在2019年的北京世园会上,主办方利用无人飞机+5G+VR实时直播世园会。在中国电信5G馆中,观众可通过VR眼镜,实时观看世园全貌,一切仿佛尽在眼前,触手可及,尽享沉浸式视觉盛宴。未来,随着5G网络的迅速发展,各种应用的及时跟进,这种VR直播必定会成为人们新的生活日常。

今年5月,中国音乐史上最大规模的直播演出——“相信未来”义演在一百多位明星的手机镜头前展开。没有摄影棚的灯光与华丽背景,也没有精致舞台妆和伴舞,客厅、书房、庭院甚至路边阳光下,随时随地都是直播的舞台。我们相信,只要交流不断,人类进步的脚步就不会停止。

第一场重大新闻直播

“泰坦尼克号”事件

在人类历史上,首场“重大新闻直播”应该是发生在1912年的“泰坦尼克号”海难。1912年4月14日,当“泰坦尼克号”求救的电报被时任马可尼电报公司收报员戴维·萨尔诺夫收到后,立即被公之于众,引发美国全国上下极度关注。接下来的72小时,电台不间断地将接收到的现场消息通过无线电广播至全美。从“点对点”到“点对面”的即时传播,人们在灾难中感受到了广播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重要价值。

“泰坦尼克号”事件的收报员萨尔诺夫创立了美国无线电公司和国家广播公司,一边开发诸如直播解说拳击赛、篮球赛、网球赛等广播节目,一边制造销售普通家庭也可以负担得起的收音机。

我国第一次电视直播

《一口菜饼子》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电视直播,内容是一部电视剧。1958年6月15日,我国的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直播了我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这部电视剧只有20多分钟,电视上的画面是这么来的——这边演员们在现场演,那边就直接播上了电视。那时的直播完全是受技术条件限制,因为那时的电视台还没有录像设备。

同年10月1日,北京电视台使用我国自己研制生产的第一辆黑白电视转播车,转播了天安门广场庆祝新中国成立9周年的阅兵典礼和群众游行,晚上又转播了焰火晚会实况。自那以后,国家重大时政活动和精彩的文艺演出及体育比赛,经常以实况转播(又称现场直播)方式进行报道。

现在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以前都是录播的。直到1996年1月1日起,《新闻联播》改为直播。

第一位“直播网红”

19岁的女大学生

1996年,在美国狄金森学院一间学生宿舍里,19岁的珍妮弗·林格利打开了电脑上方的网络摄像头。

珍妮弗的家人远在宾夕法尼亚州的哈里斯堡,她一般会通过摄像头和他们视频聊天。但在此刻,她却做了一件最不寻常的事:向全世界的陌生人直播自己的生活,每周七天,每天24小时。

在那个不得不使用调制解调器和拨号连接才能上网的时代,网页要花费整整一分钟才能上传。珍妮弗直播的内容不是什么刻意编排的表演,就是她的日常生活——她看着电脑或者坐在床上学习,在洗衣服或者刷牙。有四百万网友观看了这样一个普通女孩的生活日常。

珍妮弗没有任何特别之处,但她因为“敢于做自己”而出了名。更重要的是,她看似简单的举动,却给人们的生活和交往方式带来了变化。(艾栗斯)

标签: 直播

资讯播报
精彩推送